說起科普讀物,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《十萬個為什么》。這套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科普讀物,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,一直是中國少兒科普出版領域的第一品牌,回應了幾代人對求知的熱情。
【從“科普出版”到“科學教育服務”,少兒社推出全新品牌】 是基于傳統出版社轉型的需要,也是基于對中國科學啟蒙教育現狀的研究,少年兒童出版社在中央文化產業基金支持下,系統梳理了國內外相關理論,并在此基礎上提取出k-2(幼兒園至二年級)部分的科學素養要求,結合中國本土實踐,對接國際一流資源,進入科學教育細分領域,推出針對5-7歲兒童的科學啟蒙教育服務產品——“第一次遇見科學”。此次,少年兒童出版社將“第一次遇見科學”視作自己在幼兒學前科學啟蒙教育領域的新探索,“我們希望以我們的產品重新定義科學啟蒙,為孩子們提供一種新的可能性,讓他們真正意義上與科學相遇。”。
【少兒社的新時代下新命題:重新定義科學啟蒙】 “相比過去獲取知識渠道匱乏的年代,如今,我們身處于一個知識被封裝進黑箱的時代,對知識的攫取從未如此便攜迅速,但是科學啟蒙教育中,重要的不是知識點本身的灌輸,而是科學思維方法的培育”。少年兒童出版社“第一次遇見科學”工作室研發人員這樣介紹道,“有些具體的知識,4歲不知道,8歲知道也是可以的,甚至成人后知道也很好,但是那些樸素的觀察能力,辨別、推理、判斷、獨立性思考的能力,如何找到自己熱愛的東西并堅持下去,如何辨識科學作為一種認識世界方法的界限等等,卻是科學啟蒙教育的重心”。 “第一次遇見科學”研發團隊認為,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中,對兒童的科學啟蒙陷入知識碎片化的情境,他們缺失科學探究方法的訓練,孩子們并沒有深刻理解科學事物的運行情況,更對研究和技術的倫理規則鮮有關注,以至于一旦找到問題的答案,就停下探究的腳步,逐漸失去對這個世界最樸素的好奇心。而這些都是“第一次遇見科學”系列課程試圖碰觸和解決的問題。
【國際視野與本土實踐:兩年時間全方位課程驗證】 “第一次遇見科學”課程內容包含地球科學、物質科學、生命科學、社會科學在內的96個主題,并輔以教學APP應用,幫助老師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式學習,鼓勵兒童自主觀察、推理、判斷,分組討論、建構輸出……引導孩子通過一片葉子看到一片森林。其核心是幫助孩子初步學習一套“方法論”,為兒童未來的學習過程打下厚實的基礎,而非片面狹隘的知識面,充分體現STEM教育的核心理念。為了使得這套課程更加完善,“第一次遇見科學”研發團隊用兩年時間進行了多場景課程驗證,在上海的公立圖書館、私立幼教機構、幼兒園、家庭場景下試課,受到廣泛好評。研發團隊負責人表示,“我們覺得新一代家長真的不一樣了,他們對這樣的課程接受度如此之高,超乎我們的意料”、“孩子們也讓我們很驚喜,是他們的表現給予了我們對此套課程更多的信心。”
【親子教學與app交互,帶給孩子全方位科學體驗】 通過“第一次遇見科學”教學APP、配套圖書、微信公開課等教學材料的應用,家長在家就可給孩子上一堂多媒體探究式科學課。首先選取一個孩子感興趣的主題,家長與孩子一起翻開配套圖書,在“學習目標”的指引下開始親子共讀,通過引導孩子對圖片的觀察與討論,讓他們自己推理出這幾頁圖片發展的內在邏輯。接著打開APP,點擊主題視頻,讓孩子看見動態的自然現象,直觀地獲取更多信息,引發更進一步探究的興趣。為了幫助家長有條理地組織這堂科學課,瀏覽教案可以了解這節課的教學環節及具體操作步驟。隨后打開課件,帶著孩子逐一觀察、分析每一個知識點,并動手操作一些探究實驗,最后在家長的引領下,進一步歸納、提煉、建立模型,使孩子在保持好奇的狀態下,逐步深入地掌握這一單元的核心概念與技能。 正如“第一次遇見科學”所提出的教育目標:幫助孩子們在未來成為一個“能夠用科學方法整體處理事物的人”,希望孩子們在未來不僅能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,也能在面對真實世界的各種問題時做出明智的抉擇。少年兒童出版社作為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家專業少兒出版社,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,全新時代帶來的新的環境與課題,全新的探索與嘗試,也將繼續下去。
|